來源:中國環境報 2010-09-20
“保護了一彎清水,留住了一方貧窮”,這是許多搞生態建設的地區所面臨的困惑。作為四川省首批9個生態縣之一的沐川卻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以生態產業挺起了生態縣建設的脊梁,走出了一條以“林漿紙一體化”為代表的可持續路子。
那么沐川縣究竟怎樣實現了生態建設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呢?近日記者深入沐川進行了調查。
依托林竹生態資源,構建“林漿紙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
沐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山地占97%,境內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十分適宜林竹的生長。
“林漿紙一體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模式呢?沐川縣副縣長劉波介紹,首先是產業龍頭企業內部的林竹原料基地建設、制漿造紙和紙品延伸加工環節,以產品為紐帶的企業發展模式,同時通過原料運銷、基地建設環節向體外拓展,并形成由龍頭企業引領農戶造林栽竹,收購竹子制漿造紙,使農戶的生態產出變為經濟效益,同時企業也得到經濟效益的全過程生產模式。
為解決好林農與龍頭企業的聯結,沐川建立健全林產品產銷運行機制,組建了沐川林竹發展有限公司。公司上連制漿造紙龍頭企業下連林農,建立了項目投資風險保障和信息服務機制。
沐川林竹發展有限公司的發展,也經歷了3個過程:最初公司自己投資建立竹林基地,其次嘗試租地造林、合作造林方式建設基地,最后,利用林權制度改革,引導組建股份合作制林場,每個農戶以林權實行“均股均利”,農戶從自然人變為企業股東,由股份制林場與公司簽訂合同。同時,龍頭企業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優先投放到股份制林場,形成了“龍頭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和日趨成熟的服務保障機制,使林農和企業關系通過契約的方式聯系更加緊密。
龍頭企業揚起生態建設的龍頭
“林漿紙一體化”模式的核心和關鍵是龍頭企業,它擔負著生態建設、生態產出的重任,實施生態建設的千家萬戶林農要依靠龍頭企業實現經濟效益。
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沐川縣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優勝劣汰、壯優扶大,最后發展形成了“林漿紙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四川永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縣農民和基地栽種的竹子的主要消化渠道。永豐公司從而也成為西南地區知名的制漿造紙企業,年制漿能力23萬噸,造紙10萬噸,竹片收購量達到80萬噸,建成基地50萬畝。為進一步擴大規模,即將在四川瀘州市的敘永縣新建年制漿20萬噸的漿紙一體化項目。
為解決原料來源,永豐公司在四川宜賓市的屏山縣、樂山市的馬邊縣、云南的綏江縣等周邊區縣建設林竹基地,通過市場手段調節供需關系,帶動當地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同時,“林漿紙一體化”模式也逐漸演化拓展為以沐川為核心區的區域產業協作一體化。
造紙業本身就是污染行業,那么作為龍頭企業的永豐公司是怎樣解決污染問題的呢?據沐川縣環保局局長林曉介紹,永豐公司先后投入1.8億元用于環保設施建設,公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渣等主要廢棄物實現回收循環再利用。其中,黑液提取率已達到94%,堿回收率達到94.6%,重復用水率大于85%,噸產品能耗低于500公斤(標煤),各項主要環保指標基本達到國家清潔生產二級標準。投資600萬元,建成10條中密度紙板生產線,消化竹屑和污泥。永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優秀龍頭企業和四川省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林漿紙一體化”模式推動生態環境經濟效益雙贏
竹子的種植,使沐川縣的森林覆蓋率大大的提高,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通過“林漿紙一體化”模式的帶動,龍頭企業扶持農民造林種竹,沐川縣林業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的29.8萬畝增加到152萬畝,竹林面積由兩萬畝發展到71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居全省前列,空氣質量指數為優,列全省首批創建省級生態縣第一位。
環境得到了改善,經濟效益也實現了增長。沐川農民每年僅林竹收入一項,就由人均不足20元增加到1000多元。沐川的財政收入有1/3也來源于此。通過生態產業化經營的帶動和輻射,沐川縣實現了第二產業向第一產業的延伸,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交通、勞務和生態旅游的長足發展。